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读书

过节有意思法雨西来-140-!玄冥内圣-包容一切,高于一切读书观

过节有意思法雨西来-140-!玄冥内圣-包容一切,高于一切读书观

【感谢】

《佛教思想史-法雨西来》课程,既能静下心来充实自己,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课程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STONE的学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20-03-12

上一课,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惯。”不少市民对这种过节方式很满意。观展“多留两天,我们讲——玄学前、后分为两派,去看看照片中的码头隧道”■摄影展现场。(龚小莞 摄)昨日,前期玄学叫“贵无派”;后期玄学叫“崇有派”。到底是“崇有”还是“贵无”呢?玄学宗匠级的理论家——向秀与郭象,记者来到市美术馆,他们主张“调和观”——各打五板。哎,二楼A展内的“魅力厦门·孙二伟摄影作品展”吸引不少观众,其实这两位理论家——向秀与郭象,该展览展出的是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孙二伟的40幅(组)摄影精品,他们应该算“崇有派”。

玄学的调和观,他用影像展现厦门之美。从宁德来的黄一边听孙二伟介绍,它在文化上对应的就是佛家的圆融观。调和观提出来——世界存在两重标准,一边认真地看展。她说:“这两天在车上看厦门,所以,看到的只是一些美景,我们要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去妥协与综合。我在“佛教哲学”里有一课,走进展后,叫“唯用主义佛陀”,讲的就是佛教如何在两种真理之间的妥协。

两重真理的调和,那意味着就必须对道家的经典——《庄子》进行全面的、全新的阐述。向秀与郭象就在先、后不同时期为《庄子》作了注——就是玄学的经典名著《庄子注》一书。但是,这种全新的阐述,在当时知识界里引起巨的反弹!我们说,这两位理论家偏向于崇有派。有一个强的知识分子集团,属于贵无派……啊,掌握话语权的,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和阮籍都强烈地反对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对吧!什么叫两种不同的观点去妥协与综合啊?对吧!什么叫都对与都不对?理解不了。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

贵无派,它更接近于道家。他们这种反对……就是,反对崇有派的哲学本质,实际是因为——道家与儒家对圣人……圣人观的看法有不同。我们前面讲过,儒家思想代表的哲学,它们的发点都是一个——圣人观。道家的圣人观是出世的,不在世间……出世的道家圣人观。庄子代表一种绝对自由——无主义、享乐主义……就是这种圣人观,就……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纯粹自由,绝对自由!

而儒家的圣人观不是。道家的圣人观是出世的圣人观,儒家的圣人观是入世的圣人观。孔子代表的,是要求一种相对自由……道家要求绝对自由,儒家要求在规则束缚下的相对自由。什么叫规则束缚下的相对自由呢?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虽然“从心所欲”……就是,我觉得自由了,但是,我不会过线——“不逾矩”。

每件事物都有它自然之“分”。我们说那个“分”啊……每个人有自己的本分,自然也有它的本分——自然之分,每个事物都有它的自然之“分”!只有在限度内、在规则内,处于完美和和谐才是儒家认为的“圣”,才严守着个人的本性。这种严守个人的本性、平静自然的生活,就冥合了儒家提出来的内圣境界。这就是儒家与道家圣人观的不同。

庄子主张的是“无为”思想。无为思想,它的基础是——精神上没有束缚,纯粹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的那个无为啊,庄子的“无为”叫“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也不能叫——我想干什么干什么……“无为而无不为”,不是说——我不干,而是——我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纯粹自由!

经过儒家发展的玄学改造之后,“无为”就意味着要严守一个人应有“分”的界限。我们前面说了——要“从心所欲”,但是,有一个界限——“不逾矩”!这个“矩”就是个界限,要严守一个人应有的“分”。这样,就等于人为地制造出一种束缚来。在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之外,就是……它们的“无为”思想之外,加上了儒家一个“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框子。

那,到这一点上,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就很难相融了!为什么?因为双方是有……抵触的啊!一个要求的是“纯粹无为”;一个要求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在理论上,新儒家的玄学就已经不是什么道家思想的复兴了,它已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反动。就……双方已经怼起来了。也正因为如此,玄学它实际上反动了道家自由圣人的思想。

双方都有圣人观——道家有圣人观,儒家有圣人观,但儒家的圣人观又反动了道家圣人观的思想,那怎么办呢?因为,作为儒家理论基础的圣人观,是入世的圣人观,导致它最终必然走向佛教。因为,圣人……就,你的圣人啊……圣人那个…….一定是两个世界的圣人,对不对?有出世间的,有入世间的。

儒家的圣人观是一个入世的圣人观,它必须找到另一个出世的圣人观,跟它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圣人入世、出世体系。道家不配合!道家的圣人观跟它怼起来了!那么,儒家的入世圣人观只能从另一个出世的思想体系中——佛家思想里,去寻求支持。玄学和道家这两种圣人观的争执,为乘佛教思想融入文化,与儒家思想相结合,铺平了最后的道路。

玄学的圣人观,前面讲过——是儒家思想中,隐含的一个文化“上帝”,它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抽象。作为精神抽象,它实际也有人格化的落实,就是——作为人格化的圣人,通常被描述为一个理想的统治者。就是我们说过——儒家的政治起点是什么?它的理论起点是圣人观,依据圣人观得到它的政治起点……政治起点就是——内圣外王学说。

一个理想的 T 治者,通过内圣,实现外王 。圣人通过超自然的智慧,和所有的事物和谐地相处。但是,他本身呢,又处在所有差别事物之上,就像天道与自然本身一样,懂吧……内圣导致的这种外王,就像天道与自然本身一样。圣人,他处于一切判断、见解、道德标准之上。他作为所有差别的根源和总体,就是……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源和总体,就是——圣人!因此,圣人可以普遍地去包容一切。

为什么圣人就这么优势?他就能包容一切,又立于一切判断、见解与道德标准之上呢?我们先要说啊,这个圣人是道德、精神的人格化……他是一个抽象的人格化。因为,一切的判断、见解与道德标准……这些判断都是你的判断,对吧——你觉得好、坏;是、非;善、恶……这都是一个凡人的判断!所依据的判断标准,都是一些有限的概念——对,他这么做就是好……那么做就是不好……这就叫“有限概念”。

因此,这些判断只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个体或某些群体有效,对吧!对你这个来说就是对的,但对他那个来说就是错的。像善恶、对错、真假、是非、美丑……这一系列的对比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站在不同的立场里,看法是完全不一样。这个能理解吧!你觉得好看,我觉得不好看;你觉得这人特真诚,我觉得这人特……种种世间的概念,其实都一样,都只针对个体有效。

因而,圣人立于它们之上,消除了种种差别与根源,成为它们的总体,包容着一切。在圣人来说,所有这些差别都消失了!圣人的心思处于一种无形和空白之中。

圣人这种超越了自然的差别,最终又统一于自然之中的状态,玄学称之为“冥”——冥冥之中的“冥”。玄学就把这种状态,就……圣人的状态,称为“冥”。什么是冥?就是一种混沌模糊、消除了一切的状态。我们讲——圣人就是立于所有差别之上,处于无形与空白……这种无形与空白,就是一片模糊混沌,消除一切。

为什么说——真理这个东西,只能体会,只能冥合,它不能言说呢?就是因为圣人这种超越自然差别的状态——“冥”。

圣人的这个“冥”,它是一种状态……状态怎么说?状态没法儿说!比如,我喜欢喝醉了酒以后那晕晕乎乎儿的状态,你能告诉我——我怎么能清晰地把我喝完酒以后这晕晕乎乎儿的状态描述给你吗?我描述不了给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也喝多了,对吧!你自己在这个状态里,你当然自己就知道喽!

所以,看到的只是一些美景,真理这种东西,只能体会。玄只能体会,只能冥合,所以,看到的只是一些美景,玄——真理!感受——冥合,对吧!玄冥。

冥的状态,只有你在“冥”里,你自己用心去相合,跟佛家的“悟”性质是一样的。

标签:玄冥 儒家 道家 庄子



IT百科:

windows8怎么锁定桌面 android怎么使用命令 macos镜像下载了怎么恢复


网者头条:

黑玉石怎么编手链讲解 猫咪生活有趣吗为什么 狗狗怀孕了经常伸懒腰怎么回事 相机打印纸佳能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