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读书

点无用之书关于孔子的“异端”说多读点

点无用之书关于孔子的“异端”说多读点

《论语·为政篇》里面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子曰:攻乎异端,在一对貌似母子的对话中...这是昨天晚上走在乌石路的我与对话二人而过时所见所闻,斯害也已。”

“端”者,虽只是顺耳听见,头也,但却又无法顺耳听"过"...是啊,如一线之两头。所谓“异端”,也许是受"学会文武艺,假设正方的思想、观点为“一端”,货卖帝王家"的影响较深,那么,反方的思想、观点则“别为一端" ,也即“异端”。正如清代学者焦循所说:“盖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由此推知,孔子所谓的“异端" ,代表“叩其两端”中不同于此端(正方)的彼端(反方)。孔子使用“异端”这个概念,只是为了说明“别为一端"与“我为一端”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为了表明“别为一端”的非真理性,乃至邪恶性。事实上,把“异端”等同于“邪说"的并不是孔子而是荀子,荀子率先以“邪说"(或“奸说”)指称孔子学说以外的诸子之说 ,后世遂把“异端”与“邪说”相提并论,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有用论",于是误解了孔子的“异端"说。

海纳百川,以致于我们只记得那些个"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是读有用之书换来的。上学时,受益惟谦,和教学无关的书,有容乃。“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课堂上不能看,无不覆帱,课下也没时间看;上班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也。”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讲的是我们做学问,不能够执一端而弃万端,否则的话就会有失去道之害了。《论语·子罕》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是主观臆测,即带着某种成见来看问题,包括迷信权威、屈从偏见等;“必”,是动辄做出绝对化的结论,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固”,是墨守常规、偏执于某种以为常的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我”,即唯我独是,自信天下真理尽归于己。“意、必、固、我”是人们认识问题时的痼疾,也是人们同妒真、打击异端的思想根源。孔子以高度自觉的实践理性弃除了这痼疾,这就使得他完全有可能对异端采取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执于一头一边,而是努力“致广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之道有几个特点:对待任何事物,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态度。做事主张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用中,考虑周全,不走偏激过激的路线。中,不是数学和物理的中间、一半、百分之五十,而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意在中正、不偏、适度、恰当,无过无不及。事物皆有两面性或多面性,认识复杂事物,解决烦难问题,要全面,要辩证,要灵活,不能绝对化,不能片面化,不能极端化,按孟子说法是不能“执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按孔子的说法即“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所处的年代并没有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中,孔子是第一人,他是第一个离开王官学的人,他怎么可能去排斥佛教,或者是杨朱、墨子这些晚于他的人。尽管老子可能是他同时代甚至早于他的人,但是据《史记》记载,孔子拜访完老子后“有如见龙之叹”,这显示出孔子对道家这个异是并不排斥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异端”,不是旁门左道,不是异端邪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如果我们去研究学问,不偏执于异端的话,那我们就不会有害了。或者说,如果我们不攻击、不排斥异端,那么我们的学问之道就会更宽广了。

如其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在这里,孔子把一言堂视为丧邦的条件,明确地反对打击不同的意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曾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仲尼闻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毁乡校”的目的是打击不同的意见,子产不予采纳,相反地称赞“乡校”中的议论“是吾师也”,孔子对此加赞赏。由此可见,孔子是反对打击不同意见的。

唯有深度的理解才能有真正的宽容。“绝四”而致广的孔子实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异端,承认彼端此端享有同样的地位和权利,把异端当作一种合理、合法的存在来尊重、接纳,而不是自居神圣对异端做“有罪推断”,把自己摆在真理法庭审判员的位置上,预先判定异端的非真理性,体现了一种虚怀若谷空纳万境的极高明宽容,这种宽容反对思想上的以强凌弱及话语上的霸权主义,有勇气承认一切异端各自所有的合理性,进而取异端之长、之优补己之短、之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总以为只有自己摸到的分才是真象,此正盲之为盲也。而“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的孔子则不然,他一贯虚心“空空如也,叩其两端而竭焉。”主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三吾身,常思己过,不论人非。自身的认识有可能陷人误区而不自觉,而在自己最不能认可接受的异端中,或许包含着自己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补充的东西。认真研究异端,是防止走入认识误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作为一位善于众长的学者,孔子清醒地意识到,唯唯诺诺从我者,并不是真正有助于我的人,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论辩才能真正认识真理,发展思想。与异端共存不仅不会妨碍、反而有助于思想的发展。

庄子曰:“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异端”这个概念反映了人们自以为是的认知惯性,当人们把他者称为“异端”时,业已带有了“以我为上”的自恋与成见。这一概念所隐含的思维逻辑是:我的或我赞同的理论观点是唯一的真理,他者的理论、观点既然与我不同,那么,它必然是谬误,从而对“他者”做出“有罪推断”。从更深的层面上看,排异反应其实不过是出于人们恐惧、的动物本能,是内心脆弱自卑的表现。

自1220年起,法国、比利时、意利、西班牙等国都曾先后设立异端裁判所,专事迫害异端,其手段从秘密审讯、严刑拷打,到没收财产、监禁、流放、火刑等等。仅西班牙从1483年至1820年间被异端裁判所迫害的人就多达30余万,火刑处死者有10多万人。其中,布鲁诺因接受并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斥为异端,在狱中备受折磨近8年后又被活活烧死。

有左必有右,有正必有反。异端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有着怎样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在思想史上的认识价值。譬如日心说,作为科学发现本身,该学说并非无懈可击。后来的研究表明,不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同样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日心说却引发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场影响极其深远的巨,而人类的思想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质疑、颠覆中向前发展的。正统思想一旦失去了异端这个天敌,就会走向专化和僵化。自汉儒独尊,吾便再无堪与先秦诸子学说媲美的原创性思想。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打异可谓是人类至愚,实乃社会最严重动荡败坏之根源。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其对异端的宽容程度成正比,如何对待异端是检验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美国学者房龙在上世纪20年代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宽容》,作为书名及贯穿全书的关键词,书中以量生动的历史事件说明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则:宽容异端即宽容自由思想,没有对异端的宽容,就没有人类思想的进步。由此可见,孔子“异端”说之弥足珍贵,它体现了古代东方一位学者对人类思想进步的深远关怀。

标签:孔子 子产 宽容



IT百科:

wifi信号怎么更强 苹果手机imei怎么锁 小米手机外屏有用吗多少钱


网者头条:

魔兽钓鱼有什么好东西出吗 蛙泳要怎么样游出去视频 怎么加盟中至麻将 乒乓球室外用什么球拍最好


王哲博客:快手聚星条件有哪些要求 SEO标题和描述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