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读书

音词别用错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看清啦

音词别用错古典哲学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看清啦

01

“道”的诠释

在学古典哲学的过程中,对四组公文常见同(近)音词进行辨析,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词:“道”,以期理群类、解谬误,它看似简单,为读者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供方法路径。咨政与资政“咨政”与“资政”都与商议政事有关,却又充满神秘气息。

古往今来,要区分它们的异同,无论哪个学派,须从“咨”和“资”的字源说起。《说文·口》中说:“咨,它的思想源泉,谋事曰咨。从口,都离不开对“道”的诠释。这篇文章,次声。”“咨”是形声字,我们就来专门来聊聊在古典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道。

说到“道”,“口”作形旁,熟知《易经》的人会立刻想到那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表示其意义跟说话有关;“次”作声旁,而读过《道德经》的则会把道看做是“人法地,表示其读音。“咨”本义指谋划事情。《书·舜典》中说:“咨,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道”这个字,在很早以前就被赋予了很多含义,承载了很多内容。

在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区分,他们都讲道,不仅儒家和道家都讲道,兵家也讲道。甚至佛教在汉朝刚传入时,也讲道,后来才创造了佛家专有名词“佛法”。

02

何谓道也?

那什么是道呢?

《易经.系辞上传》中讲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意思是道不可偏执,世间万物没有独立存在的物质和精神,两者之间必然相辅相成,互相结合,互相转化,一阴一阳,不是将对立矛盾的双方统一起来,而是将它们互相调和,达到均衡存在的状态,这就是“道”的作用。

道能够使世间万物一直互相平衡有序地发展下去,发挥各自的本性,不走极端,顺其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之中,也破天荒地提到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是能够使用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能用语言陈述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道”与“名”只是一种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常道、常名、的“常”,凡夫俗子是看不到的,“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想要观察到它们的奥妙,就要学会怎样体会无的状态。要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些主张有些类似今天佛教使用的“无我”“无有”“灭自我、证实相”的概念。但要知道《道德经》可是在佛教未传入之时就独立存在了。可见老子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是何其通透。

儒家也讲道,但儒家更多讲的是社会人伦之道。即儒家的道,更多提倡天下为公,劝诫君子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分寸感,特别是对行的重视,儒家认为知行并重,但行要比知更重要。

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为了求道与弘道,从他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这段话出自《论语》“仁”篇。“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唯有仁者爱人,这就是他一辈子奔走呼号的政治理想。可见孔子对诸侯能否采纳他的仁政思想很是看重。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闻’字,是跟《出师表》中 “不求闻达于诸侯”里的‘闻’字一个意思。指的是:出名即被统治者重用。

整段文字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有朝一日达成了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他就算立刻死去也是值得的,人是能够把道发扬光的而不是道把人发扬光。所以君子要潜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确立了根本,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

专门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书籍《中庸》,一书中也提到了“道”,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是非常难以企及的境界,他曾说“天下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掌握真正的中庸之道,是非常难以企及的境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意思是中庸是天下的道根本。它并不是现在世人所理解的圆滑、或是简单的折中,而是一种超脱的思维,是一种面临任何事情都能权衡利弊之后,找到恰如其分的处理方式。它的真实含义是劝诫人们无论何时都要掌握安身立命所需要使命和分寸感以及平衡之道

何谓平衡之道?拿我们人的常说的“亡国和亡天下的言论”来举例,就是不要去研究套路,去抓住讲套路背后的那个不套不路的核心,也就是事物能量是在变动中达到平衡的规律。

抓住能够保持平衡的本质,只要核心不变,能够维持方向、文化根源稳定,不论改朝换代皇家跟谁姓,不管你是什么政治体制、无论是封建奴隶,还是集权,只要底蕴还在,百姓一样会自行调和,保持守中,在动荡中寻得生存与谋生之道。

所以你看,在5000年文明史中,特别是近代150年中受到各种屈辱、颠沛流离、风波困顿,虽然有短暂的追逐西方的民主自由,但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回归到原有的东方逻辑上

即回归到努力抓住事物能量是在变动中达到平衡的规律,在动荡中求生存发展。

也正是这套逻辑使得经济开始腾飞,在世界经济体中越来越有话事权。以至于现在西方世界反而掉过头来开始研究学。

《孙子兵法》中也提到过对“道”的定义,始计篇曰““兵者,国之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意思是:军事和战争对于一个来说是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忽略这一点的和,都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道”,就要令民与上同意,上下一心、同命运共生死,形成众志成城的“势”。

孙子的“道”论,是“治道”、“人道”和“战道”三者的统一体,点睛之笔在于:“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意思是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

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03

道的本源

由此可见,古典哲学中对于道的解释,表面上看是多种多样,形形,让人捉摸不透,实质上统一的指向就一个,即所谓的道,万变不离其宗,归究本质就一个字“变”。

理解了变,再去抓住不变的核心,即事物能量是在变动中达到平衡的规律,就构成了“道”。

正所谓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的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就叫做道。

标签:哲学 一阳 儒家 道德经 孔子 佛教



IT百科:

macos系统怎么安装游戏模拟器 ios 10.2系统流畅吗 linux 临时地址吗


网者头条:

做梦摸大鳖什么意思 猪宝宝起名字周用什么 古董应该去哪买呢知乎 宋元书法字画价格多少


相关文章

文化馈赠,阅读之美

以下是一篇有关文化馈赠和阅读之美的800字文章:文化馈赠 — 阅读之美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忙碌而又乏味的工作。工作之余,我们需要寻找一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放松和愉悦的活动。阅读就是其中最佳的选择之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