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收藏

天正式开馆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有待商榷沈阳博

天正式开馆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有待商榷沈阳博

在镇江博物馆里有一件名为上虞窑青瓷扁壶的瓷器,7200年的人类文化史及2300年以来的建城史。包括辽代金面具、明宣德炉、清代康熙百子戏春图罐、新乐遗址碳化木雕等代表性藏品在内,这件瓷壶造型精美,馆内共有文物2535件。沈阳博物馆副馆长 金恒薇我们的观众可以在《沈阳通史》展览新石器时代这个章节里,瓷身上还刻有制作此壶工匠的名字——范休可,看到点亮了沈阳文明第一缕曙光的新乐文化当中的代表之作,对瓷器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就是被沈阳人俗称的太阳鸟。沈阳市民 郑女士沈阳有我们沈阳自己的博物馆了,范休可是三国时著名的窑工,感觉非常开心和自豪。沈阳博物馆目前仅提供个人网络实名制预约通道,其传世作品极其稀少。因此,每天限额2000人。来源:辽宁新闻 北斗融媒 东北新闻网监制/王雪冬审核/李莹主编/耿英楠记者/佟浩编辑/李沈军,这件上虞窑青瓷扁壶也成为了镇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说起这件上虞窑青瓷扁壶是如何到镇江博物馆的,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上世纪70年代,镇江博物馆的一名文保人员在副食店打酱油的时候看到一位女士拎着这只壶也打酱油,有心的文保员发现这个壶不一般,于是他用自己手中的新塑料壶换下了这只瓷壶。

用塑料壶换国宝瓷器,文保员的行为是对是错,至今还被网友们所议论,有待商榷。

发现瓷壶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家庭历史问题的原因,江苏镇江的李女士一家被下放到江苏金塔的白塔公社惠群村进行劳动。

那个年代都是集体劳动。有一天下地干活的时候,社员们在田地里挖到了一座古墓,当时人们根本没有什么文物保护的意识,挖到古墓之后,伙齐心合力将古墓挖开。挖开古墓之后家发现古墓里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宝贝”,只有一些瓶瓶罐罐的瓷器。

看到古墓里的情况,一些对墓葬有忌讳的社员就远远地躲开了,围观的李女士发现古墓里有一只造型奇特的瓷壶,她看着挺顺眼,于是她就把那个瓷壶捡了起来带回了家。

回家之后李女士瓷壶清洗干净,她觉得瓷壶的容积不,但是壶肩上有两只“耳朵”,很像一个“油别子”,于是瓷壶就成为了李女士家里的酱油壶。

塑料壶换瓷壶

1977年,李女士结束在农村的劳动生活返回了镇江。有一天,她拿着瓷壶去副食商店打酱油,当天打酱油的人很多,李女士就和家一起在那里排队。这时候,有一位排队打酱油的人走近李女士,他用眼不停地打量着李女士手中的那个瓷壶,然后他主动和李女士搭讪起来。

他说:“我是镇江博物馆的文保员,我感觉你手中的酱油壶像是一件文物,我能看一看吗?”

李女士很方地将那个瓷壶交到文保员的手中,文保员一边看瓷壶,一边询问李女士瓷壶的来历。李女士得知对方是博物馆的文保员,就一五一十地将那件瓷壶的来历告诉了对方。

文保员听完李女士的介绍之后更加肯定瓷壶就是一件文物,于是他对李女士说:“这个瓷壶用来打酱油简直就是材小用了,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用我手中的这个新塑料壶跟你换这个瓷壶吧,塑料壶打酱油轻巧方便……”

一件东西,在有用的人那里就会特别有价值,但是在没用的人眼里可能就一文不值。这个瓷壶在文保员眼里是一件有价值的文物,但是在李女士的手中它只是一个酱油壶而已。对于李女士来讲,新塑料壶既干净又轻巧,瓷壶又沉又易碎,塑料壶的价值要远高于那个瓷壶。于是,她很痛快地就同意了文保员的提议,用瓷壶换了个塑料壶。

上虞窑青瓷扁壶

有心的文保员用塑料壶换下李女士手中的那件瓷壶之后,他拿着瓷器就回了单位。回到单位之后,博物馆的几位专家一鉴定,这件瓷壶是三国时期著名窑工范休可制作的一件青瓷壶,是一件重量级文物。

后来,这件上虞窑青瓷扁壶被评定为一级文物,成为了一件国宝级的瓷器,也成为了镇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瓷器?为何专家会给它这么高的评价呢?

用塑料壶换瓷壶的那位有心文保员具有一定文物鉴赏能力,他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看出李女士打酱油的瓷壶是一件文物其主要原因是:瓷壶正反面刻着两行字,字里行间已经写明这件壶的来历。

那两行字对于没有文化底蕴且不具文物知识的人无异于天书,但是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出这件文物的来历。

那么,瓷壶上到底刻了什么字呢?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件上虞窑青瓷扁壶。此壶高23.2厘米,口沿6.3厘米,腹宽21厘米,通体施青釉,直颈、平口、扁圆腹,圈足扁圆外侈,两肩各饰鼠钮。在瓶身的正反两边分别刻有两行字,正面刻的是“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埋者也”十三个字另一面则刻的是“紫是鱼浦土也”六个字。

实际上,这两行刻字已经将这件瓷壶的产地、材质、制作的工匠等信息标示得很清楚了。

这两行刻字中“紫是”是浙江的方言,翻译为“此事”;“会稽上虞”是地名,是今天的浙江上虞;“范休可”是人名,是制作这件瓷壶窑工的名字;“作埋”既是“做坯”之意;“鱼浦”是当时上虞境内的一个湖名,后来改称“白马湖”,这件瓷壶的原料就取自这里。

上虞窑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窑场,因它在今天的浙江上虞县境内,故名“上虞窑”。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在上虞发现从西周至宋代的窑址七百多处,是国内发现窑址最多的一个县。上虞窑的烧瓷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到宋朝末年逐步没落,东汉小仙坛窑址出土的标本证明,在东汉时期上虞窑就已具备成熟的制瓷技术。

范休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窑工,他是浙江上虞人,生卒不详,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范休可制作的瓷器十余件,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

结语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正处于重新起步阶段,那时候有许多文物都散落在民间,有些文物被损毁,有些文物被文保人员及时发现而得到了妥善地处置。正是因为有许多上文所说的文保员这样的人,许多文物才得以再现于世。

但是,对于上文所说文保员用一个塑料壶换一件国宝这件事,网友们却有不同的认知

有网友认为:文保员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他征集了这件文物的时候已经向李女士说明了他的猜想,虽然当时他并不能确定那个酱油壶是一件什么样级别的文物,但是他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李女士那个酱油壶一件文物,并且李女士已经同意以一只塑料壶换瓷壶,属于两厢情愿,所以文保人员的征集方式无可厚非。

另一分网友则认为:文保人士的做法不地道。文保员以一个塑料壶换一件国宝,两件物品的实际价值天壤之别,李女士太吃亏。有网友直言:“文物单位在得知这件文物的实际价值之后,应该找到李女士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才是文物单位最起码的责任和道德”。

方圆个人认为:世间万物,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文物遇到识货之人得到了好的归宿,这是它的宿命,假如没有这段经历,李女士一直把它当成酱油壶用,说不定哪天打碎了或者随手丢进了垃圾堆,那么这件文物也就灰飞烟灭了。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上虞窑青瓷扁壶最后被送进了博物馆,更多人能够在此欣赏到它的美,这何尝不是命运对它最好的安排呢。

标签:瓷器 国宝 镇江博物馆 文物 范休可 扁壶



IT百科:

佳能相机调参数不动了怎么办 索尼相机拍夜间视频怎么调 怎么看松下相机型号参数


网者头条:

坐姿海边怎么拍照 无线监控摄像全套怎么用 京东跟顺丰快递为什么没停 邮政快递为什么一直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