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文学

留下个成语《贺新郎》:就算是艳词,苏轼也写得如此清新脱俗古代文

留下个成语《贺新郎》:就算是艳词,苏轼也写得如此清新脱俗古代文

「人生每个边上,这首歌的创作灵感就取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谢绝抄袭

01

榴花

石榴开花红似火。

若按浓艳来排名花卉,有恨无人。拣尽寒枝不肯栖,石榴花绝对能榜上有名,(寂寞沙洲冷) 。但此首词还有另一个版本: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任谁一想到石榴花这几个字,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脑海中浮现出的,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一定是那红艳艳如火燃烧的画面。

所以,有恨无人。拣尽寒枝不肯栖,石榴花最合用来比拟爱情。

可若用石榴花来比拟女子,(枫落吴江冷)。这首词中的最后一句枫落吴江冷就是引用了唐代诗人崔信明的原句。崔信明这个人历史记载很少,那该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

苏轼的《贺新郎》,只有在《唐才子传》里记载了他几句话,以榴花为对象,并留下了见不逮闻这个成语。“见不逮闻”意指亲眼见的不及过去听说的好。后人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一个人徒有虚名。此典出自《新唐书·文艺上·崔信明传》:“世翼览未终,生动刻画了一位妙龄女子的形象: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02

惊梦

《贺新郎》的上片非常有意思,它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女主角一天的生活,从上午一直写到夜晚。

起始句“乳燕飞华屋”,以一个动态画面开启全篇,看起来极为轻灵,但稍后我们便会发现这表面的轻灵背后,隐藏或暗示的到底是什么。

从燕子的视角看过去,画面摇转,时光流逝,屋子里静悄悄的,不知不觉,已是桐阴转午。

而后,画面再一转,“晚凉新浴”,时间又来到了傍晚时分。

再后,“渐困倚、孤眠清熟”,“梦断瑶台曲”,自然是夜晚的描述。

在这些描述中,可以轻易察觉时间的转变,与此同时,还会发现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画面中,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身影——

女主人那安静的、娴雅的、似乎无声无息的身影。

这一点非常特别,和“乳燕飞华屋”的灵动华丽意象有着明显对比——

并非说女子的形象不华丽不高雅,而是她实在是静了,哪怕她晚凉新浴,哪怕她手弄生绡白团扇,明明都是有动作的,但你就是发现她如此安静。

安静到让人有些许的不忍。

这样的不忍,随着女主人公生出一帘幽梦,并被风敲竹的声音惊醒,达到高峰。

我们会陷入一种矛盾的心境之中,一方面惋惜女主人公安静画面被打破,另一方面,却又有些不胜欣喜之感,仿佛我们和女主人公一起,突破了什么。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情感会有这些起伏,苏轼到底说了什么,女主人公又到底经历了什么?

不难发现,在女人公表面的安静下面,隐藏着巨的情感起伏。

此外,开篇飞进华屋的燕子,以及上半片结束时的梦断瑶台曲,都有意无意地在暗示着什么。

一切,都在静悄悄地等待作者进一步的揭示,或者女主人公自己向我们说明。

03

不忍

石榴半吐红巾蹙。

词作从这里开始,似乎在认真描绘石榴花。

从“石榴半吐”开始,一直到“又恐被、秋风惊绿”为止,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石榴花——

浓烈依旧浓烈,热情当然热情,但在这浓烈和热情之外,石榴花别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是隐忧,那是期盼,那也是忠贞。

将所有的浓烈和热情,都留给一个人的忠贞。

芳心千重似束。

这“速”,是自我约束,也是自我宣告。

对于爱情,对于等候,对于忠贞的自我宣告。

为此,伴君幽独是果然,也是必然。

为此,秾艳一枝细看取,是小心翼翼,也是心坚志决。

谁曾想到那浓烈热情的石榴,在那表面的浓烈热情之下,竟然有着这样坚贞执着的小心思?

欲开还闭,欲烈还束?

又有谁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石榴花,竟然也同样有着焦灼、忍耐,以及一边盼望着未来,一边又对于未来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忧伤?

也只有这样的石榴花,才会对酒不忍触吧?

那盈盈的粉泪,那簌簌的粉泪,既是为花,亦是为人。

花与人,早已在不知不觉间人花不分,人花重影。

这是属于花的心事。

这更是属于人的心事。

一定有人会说花哪里会有什么心事,更不用说还是咧咧的石榴花!

没错,花当然是不会有心事的。

说花有心事,谁都知道,那是看花的人,有了心事。

不说人有心事,而说花有心事,那是怎样的九曲八弯,那又是怎样的克制与情切!

到底是不忍的。

04

一人

有人说苏轼《贺新郎》中的女主人公,是营妓秀兰。

也有人说,这首词作,和秀兰没关系,描写的对象是苏轼自己的侍妾榴花。

不管怎样,词作中出现了石榴花的意象。

而且,如同苏轼一直所擅长的那般,就算他在写风景,或者写某一物,所描述的对象不仅活灵活现,同时还能兼得人之。

这无疑是一种更高明的写作技巧,句句写物,又句句写人。

苏轼成功地捕捉到人与物的共性,并将此细腻生动地展现出来。

就比如这一篇《贺新郎》,他在词作中的描述,便是如此——

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

人与花,在此达到高度合一,成为只有苏轼才能洞悉的共同体。

而若我们将词作的上下片放在一此,便不难发现石榴花的心事,恰是词作上片女子的心事。

安静女子安静的心事。

她当然没有像石榴花那般浓艳热烈,但她的内心,却如石榴花一般,燃着一团火。

一团表面清幽内里炽旺的火。

这样的火在女子安静高洁的表象下,越发让人惊心动魄,难以直视。

都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对于石榴花,或对于像石榴花的女主人公而言,生命所有的欢颜与绽放,真的可以,只为一人。

人生君说

“榴花似火,火向君心。”

标签:苏轼 贺新郎 石榴花



IT百科:

小米8搬家软件怎么用手机 三星手机亮度怎么调最佳 佳能相机怎么调横线


网者头条:

韵达快递为什么登录不上 小孩子蛙泳怎么游 怎么租出麻将机 为什么打乒乓球会哭


王哲博客:那个把人照丑的软件 珠海搜狗seo哪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