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电影:跨界融合的艺术魅力文学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19世纪末期开始,这两种艺术形式就开始进行跨界互动,相互激发灵感,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精彩篇章。首先,文学为
悲伤有很多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有怀古之悲、有悼亡之悲、也有相思之悲,水波不兴。举酒属客,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是悲,诵明月之诗,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是悲,歌窈窕之章。少焉,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悲,月出于东山之上,但在我看来,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最悲的诗人莫过于杜甫,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他的悲,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是心系天下的怜悯之悲。
来看这首《兵车行》,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太长,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之节选首尾两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先看开头,兵车战马,士兵腰间挎着,仿佛是一派雄赳赳气昂昂出征的气势。接下来, 写道爷娘妻子相送,车马扬起灰尘,遮蔽天日,望不见咸阳桥,家中男儿出征,亲人相送,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也是人之常情。
但紧接着的描写就有点奇怪了,相送的亲人,为什么要拦路而哭,哭声震彻云霄?这些人未免有些不懂事了,为国出征,抵御外敌,不也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吗,真是一群啊!
作者路过此地,看到此番景象,心中也十分疑惑,于是问旁边围观的人,回答说:行人但云点行频——原来,不是百姓太刁蛮,而是征兵太频繁。
前面说“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唐朝称父亲为爷,从这一句就能看出,这些被征兵的人,有些上有年迈双亲,有的下有妻子儿女,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被官府征兵,那家里剩下的爹娘妻儿,又该怎么生存下去呢?
再,“点行频”三字说明了,官府征兵之频繁,也就是说,这些百姓家庭,被征兵的壮年男子,根本不止一个,照你这样征兵的频繁程度,我天天在家啥也不干只顾生孩子,也不够你们用的啊。
所以,相送的耶娘妻子才会“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实在太精妙,你看,牵衣、顿足、拦道、哭,七个字四个动作,表达的是绝望、悲怆、愤怒,而且有一种仓促感,概率事先没有通知征兵消息,而是突然袭击抓壮丁,才会造成这种混乱又悲伤的场面——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杜甫的“三吏三别”也有抓壮丁的描写。
可见,官府这种征兵行为,对普通老百姓人家带来了多的负担。
接下来中间分描写了这些被强制征兵的壮丁的悲惨生活,这里没有摘选,就不赘述了。
至结尾,杜甫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说生个女儿,好歹还能嫁人生活下去,男孩子却只有上战场的命运,死在战场上,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普遍现象,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这个后特指生儿子,因为按照古人的观念,只有儿子才能传承香火,然而就在这样的社会下,竟然让人发出男子不如女的感叹,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连年打仗,那战场上,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被抓走的男子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既然生了儿子反正也活不下来,不如生女孩儿少操心呢。
这可谓是诗人的血泪控诉。
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倒不用深究了。唐玄宗后期穷兵黩武,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开始,盛唐的骨子里就已经坏掉了,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轰然倒塌,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像这首诗中描写的场景,不过是万千悲剧中的一角罢了,老百姓会在无休止的战争中,生存数百年,只是,再也找不到一个像杜甫这样的人,用诗记录下这一切黑暗和血泪。
标签:杜甫
IT百科:
尼康相机怎么调节f多少 索尼相机怎么样让男生发型 富士相机怎么买现货啊知乎
网者头条:
女孩起名字朱什么暖好听 山西哪的古董最多 字画的十寸是多少厘米 博善翡翠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