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文学

晋祠丨晋溪跳来跳去的男人诗词歌

晋祠丨晋溪跳来跳去的男人诗词歌

跳来跳去的男人——序林琪的《向晚集》

1

唐朝文人中,人家村落锦屏前。作者介绍此诗选自《晋祠志》。原注,李商隐是我最为喜爱的诗人之一。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作者“籍贯未详。”查“天一阁”藏明版《太原县志》也载有此诗。在题目之下写有“小仓月太原僧”六字。据此可知,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小仓月是一位僧人。注 释削桐:指“桐叶封弟”的故事。削桐宫殿:泛指晋祠的宫殿。古溪泉:指晋水源之泉。赏 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风格秾丽,细一分析,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发现每一句都是独立的一幅画,优美动人,如一组八扇屏。第一幅画的是晋祠巍峨的宫殿坐落在悬瓮山下晋水的源头难老、善利、鱼沼三个泉之处。诗中还交代了晋祠是西周时周成王封小弟唐叔虞到此地,广为传诵。

但是,后为晋国的开国国君的事,李商隐的诗却又给人一种误解,晋祠的宫殿就是为唐叔虞而建的。《山海经》说:“悬瓮山下,那就是过于隐晦迷离,晋水出焉。”所以说“古溪泉。”第二幅画的是万顷良田由于晋溪之水灌溉,难于索解,绿野千里,比如他那首有名的《锦瑟》。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因而才有了诗家“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其实,李商隐的诗不仅仅只有《锦瑟》式的朦胧难解,更有不少用词浅显、明白晓畅的直抒胸臆之作,比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有,就是家更为熟悉、一读成诵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透露出淡淡的伤感,但是,却并不是个人身世迟暮之感,更多的是诗人的忧国之叹,《唐诗品汇》称其“忧唐祚将衰也”。

林琪将其文集命名为“向晚”,当也是别有深意的。

2

老家有句俗话,叫“好饭不怕晚”。晚,是充分准备后的厚积薄发。

在同一时期涉学的光山老乡中,林琪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晚来的迟到者。只是,经过30多年的沉淀后,他早已超越了我这个自诩的早行者。

这《向晚集》已是他的第二作品结集,就在前不久,他已经推出了《浅尝集》。从“浅尝”到“向晚”,中间急促得连个间歇都没有,真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3

说起“急促”,让我又想起林琪的特殊人生之旅,那也确是步履匆匆的,令我这个早行者,根本就赶不上他的脚步。

我们那一拔文学青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就涌起了一股“进城潮”,为了追逐心中的文学梦,家纷纷从县、乡跑到城郑州,找寻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那次进城逐梦,林琪比我早行动了两年。他先是到一所高校进修,毕业后就直接留在郑州,成为一家杂志社的编辑。

令人意外的是,在编辑岗位上还没待几年,他又跳槽进入一家机关。在那家单位待了没几年,又传出喜讯——进入院,成为领导倚重的笔杆子。

能成为领导的身边人,这是多少文学青年梦寐以求的归宿啊。可是,在府院他也不安生,放着好前途不要,又跳槽到一家金融企业做起了办公室。

当时有个小老乡写了篇稿子,叫《跳来跳去的女人》,讲述的是一个频频跳槽的女白领的故事,我看完稿子,第一个就联想到林琪——这个年近40的男人,仍怀有一颗不安分的少女心。

果然,林琪最终又让吃一惊——辞去公职,下海为商,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

在朋友们眼中,那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就这样渐行渐远了。

4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林琪这样的渐行渐远,是值得的。

在商场上,他依然如从文一样挥洒自如,一家起步很晚的公司,在强手如林的不利环境中,被他经营得风生水起。

只是,再一次让我没想到的是,他虽然人在商场,一颗文学的心却一直没有远离,电脑与手机,又成为他内心纵横驰骋的平台——那些随手记录的文字,催生了这《向晚集》。

林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都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翻读他的书稿,我的心绪也随着他的文字而起伏。在《向晚集》中,我又看到了一个丰富、多面的林琪。

5

林琪是激愤的。

我这里所说的激愤,指的是他内心强的责任感。忧国忧民,自古就是文人标志性风骨。一个人的命运,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作为写作者,林琪的内心是敏感的、眼光是敏锐的、思维是敏捷的,所以,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引起他的回应与思考。

这样的思辨文字,主要集中在“冲冠直言”与“国学乱弹”两个单元。从文章的篇幅上就不难看出,多是有感而发的急就章。文字虽短,却有如巨钟回响,震聋发聩,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凡此种种,书写的都是作者内心的焦虑与反思。这样的声音,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难能可贵的。

心怀善念,笔抒真言,是一个真正写作者的天地良心。

6

林琪是温情的。

怒目金刚式的激愤,只是林琪的一个侧面,他内心深处蕴含更多的,是菩萨低眉式的温情。

《向晚集》中,最能打动我的,就是他的这份温情。在淡淡的回忆中,许多温情的画面与人物,熨帖了人心。

他写母亲(其实,是姑母。林琪是由姑母抚养成人的)的勤劳,是透过那台老式的缝纫机前的忙碌身影:

姑母做活很拼命,整天忙个不停。她从赶集的人手里接过布料,问清要求,用软皮尺为来人量好身体,等客人走后,趁天亮赶紧在屋内的案子上,把布料摊开,一边用竹尺量尺寸,一边用彩色画粉画出线和角上的标记,随即拿起一把长长的剪刀,“哧啦哧啦”地裁剪起来,不一会儿,那块布料就变成了一堆条条块块。然后,她开始坐在缝纫机前,踩着机踏板,花半天功夫,将衣服缝制完成……

他写母亲的节俭,只用了一个细节:

可能是小时候贫穷惯了,她从来不愿有点浪费。家里购买东西, 她总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多买。餐桌上剩余的饭菜, 她舍不得倒掉,总是拨进自己的碗里吃干净,她把这个行 为称作 :“收进我肚子里了。”

所以,他说,勤劳、吃苦、节俭构成了姑母最基本的性格底色。文中的出彩之处,还在于母亲的爱美之心——栀子花的芳香,让母亲的女人味经久不散,以至“常在独处时想起她来,我的眼前便浮现出 她坐在缝纫机前低头忙碌的身影,还看到她嗅着白色栀子 花香的神态”。

另外,《李少余夫》中的乡村名医李少余、《铁匠李道六》中性格怪异却善讲故事的李道六、《一袋白果》中的少年同窗夏慧东……都是满满的乡土风、人情味。

那样的相处与回忆,就是经久弥香的温情。

7

林琪是诗意的。

《向晚集》的最后一个单元“诗心澎湃”,却是我最先翻读的,因为,印象中,林琪最初是写小说的,后来,又开始散文写作,没想到,他还能诗。

因为,我最初学写作,是从诗歌起步的,所以,他的诗作,于我就有先睹为快之惑。

其诗虽为古体,情却鲜活。“年年月相近,岁岁人不同。”“淡看风云渡,生死时空间。”“人生四季无常好,不怕来年春归迟。”看似信手拈来,确是呕心之作。

林琪的心中,是充满诗意的,所以,当他漫步淇河岸边,这条流动在《诗经》里的河,就撞进他的生命,感悟到人生就是“诗意的栖息”。

8

虽然,如今的林琪,已经年过50,只是,这样的年龄,在这个时代仍当青壮,依着他的性格,是安静不下来的。

未来可期,只是,不知他的内心深处又会滋生什么奇思异想,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我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惊喜就在不远的某处,正眯着一只眼我们——因为,林琪本就像是一个越跳越精彩的精灵。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李商隐 林琪 诗经 锦瑟 写作



IT百科:

怎么找到显卡适配驱动 怎么图片内存改小 电影硬盘怎么用


网者头条:

98版还珠从哪看真假古董 张清智的字画市场价多少钱 翡翠怎么分辨种类 玉石怎么看染色没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