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思想

阐释学价值帕克的“边缘人”——漫谈《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与《城市》苏珊桑

阐释学价值帕克的“边缘人”——漫谈《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与《城市》苏珊桑

郑 忠 明

湖北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思想史和媒介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羊城晚报》等媒体从事记者、编辑工作8年。2017年获得武汉学文学博士学位。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反对阐释》都是一篇纲领性文章,分论文被《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思想的缺席:罗伯特·E.帕克与“李普曼—杜威争论”》于2020年12月获得武汉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导语

今天我与家分享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的思想,其他著述在很程度上是对“反对阐释”这一核心观点的展开和具体实践。苏珊·桑塔格正如文章题目所表明的,主要分享帕克的“边缘人”思想,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文中,分享《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与《城市》这两本书的思想。

1922年,以一种先锋的姿态,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发表,明确表示对“阐释”的反对,1925年,认为那种忽视形式,帕克与芝加哥学社会学同人的《城市》一书发表,只关注内容,1928年,力图无限制寻找、阐发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的阐释,帕克《人类迁徙与边缘人》一文发表。我想就这三个时间的先后关系做一点勾连,是对艺术的“报复”“冒犯”“劫掠”和“侵袭”。她呼唤摒弃这种阐释,无论是移民研究(帕克为后人所知的种族关系研究),代之以一种“透明”的批评。这种反传统的姿态是对当时美国先锋艺术的回应,还是城市研究(帕克为后人所知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其实,最终凝结为帕克对“边缘人”的深刻洞见,“边缘人”,既在种族关系现象中孕育,也在城市陌生人关系现象中孕育,甚至可以说,帕克研究“边缘人”,就是为了洞悉现代文明进程的奥秘,而这一现代文明进程,既在种族冲突中以清晰可见的经验形态出现,也在城市陌生人关系中以清晰可见的经验形态出现,这些经验研究,最终都是服务于帕克构建的社会学思想体系。所以,回顾帕克的“边缘人”思想,需要将“边缘人”放置于帕克的社会学整体视野中,而不能仅仅限于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人格现象,也不能限于特定的种族文化论题。无论是帕克的移民研究、种族关系研究,还是帕克的城市研究,背后都有统一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也就是帕克的社会学思想脉络。

在引入帕克“边缘人”思想之前,从帕克对个体和社会的想象开始,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帕克的学生埃弗里特·休斯曾经回忆:“我清晰记得帕克课堂上,他不是把他面前的课桌描绘为一个事物,而是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这个例子表明了帕克对个人与社会的独特想象。

如果用这种方式思考社会,社会就像一个物理世界的力的作用场,当我们看到帕克对互动(Interaction)的分析加入了许多物理学的原子间力的作用思维,就不奇怪了,因为它试图在社会学中引入物理学的科学概念,并提供独特的带着自我意识的人与人产生相互作用力的社会学解释。

在这种力的作用场的思维之下,帕克自然就会认为,人就是一个带着原始冲动力(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却被社会束缚的个体(社会互动层面),一旦社会束缚力的纽带断裂,个体原始冲动力就被释放出来,不受控制,社会就会失序,所以社会对人的控制问题成为他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城市》两本书思考的关键议题。

许多学者误解了帕克“社会控制”一词的意义,认为帕克强调社会对人的管理,实际上,“社会控制”只不过是一种个体自愿参与到社会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社会既赋予个体自由,同时,个体又内化社会规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符号互动论所阐述的自我与社会秩序问题。

帕克显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显然又不愿意接受那种只有“无形的手”规范和控制着的市场自由人假设,帕克的理论总是试图在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之间寻找到平衡。帕克认为,社会一定会对人进行束缚,但是这种束缚不是压制,而是释放个体自由的同时,又让个体受到道德规范,要实现这个过程,就要求个体自愿且富有地实际上或想象上参与到社会协作之中。

帕克的个体实际上保留着诸多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力量,也就是一种原始冲动力,这种力量经由社会秩序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过程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后,我们就能看到帕克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个体(individual)获得了性格(charater),成为人(person)”。所以,传统纽带断裂,意味着传统的社会控制方式失效,个体就会被释放出来,成为自由人,这是帕克欣喜的一面,与此同时,脱离传统的自由人同时也失去了方向和控制,因此导致社会失序和个体精神失序,这是帕克担忧的一面。

1928年,力图无限制寻找、阐发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的阐释,帕克在美国社会学期刊(AJS)发表论文: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将迁徙和边缘人放在一起提出。边缘人是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脑主观世界发生的一种文化冲突,这种主观世界如何研究?边缘人的人格状态是一个主观世界,而个体通过迁徙成为边缘人却是一个是客观世界,一种社会空间上的移动,这种移动可以采取经验方式测量,所以,要研究边缘人,就需要理解主观世界的奥秘,要研究主观世界的奥秘,就需要发展出客观的测量方法,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研究中就结合起来了。这种研究路径,可以说是以帕克为代表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经验主义研究的创造。

帕克的“边缘人”思想有何创造性呢?Chad Alan Goldberg最为详尽地回顾了帕克边缘人概念的发展,他认为,帕克主要的贡献就是给出了一个“边缘人”的名字,同时提供了最具影响力的关于边缘人的尝试。

帕克在进行研究时使用了migration(迁徙)一词。帕克认为,人类远古时期就在迁徙,特别是游牧的迁徙现象更为频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迁徙都能够带来文化的变化和文明的过程。帕克认为的迁徙一定是陌生文化的冲突,出现这种迁徙的结果,还有一个可能与之相对应的词就是流动(mobility)。流动这个词涉及到空间上人的移动,带有迁徙的意思,同时它还加入了精神上的传播。研究帕克的著作时,我们会发现,他反复强调传播工具对社会流动程度加以经验测量的意义,即使人在空间上、身体上不迁徙,但是人的思想是流动的,此时他就把客观的空间上的移动变成了一个既在客观上身体移动的旅游探险,又是主观精神的变化,也就是传播媒体带来的人的精神变革和文化冲突。所以,即便我们坐在家里,只是手里拿着手机,可能也会遭遇文化冲突,因为脑在时刻接受新的传播思想和经验,这是自我跟外在的新思想产生冲突。所以边缘人未必一定处在迁徙的过程中。所以,帕克很自然地说,现代社会,迁徙减少,但流动性却增加了。很显然,通过这种个体社会空间上的变动转向个体精神的变动,帕克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传播媒介对边缘人构建的影响,从《城市》到《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两本书就是为“边缘人”思想提供了最初的社会想象。

《城市》这本书探讨的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所有人从传统也就是所谓的乡村社会中像原子一样被抛到空中释放出来,社会纽带断裂了,没有社会道德力量约束,这些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又如何重新形成各种新的群体?帕克认为,迁徙和流动,其后果是相同的——社会关系的断裂、风俗惯的破碎(cake of customs broken)。个体从传统社会纽带中被释放出来,形成新的组织和新的联结。面对customs broken,也就是传统纽带的断裂,应该怎样去思考这样的社会问题,这也就是帕克的老师齐美尔试图回答的问题——社会何以可能?在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成过程中,帕克发现了一种创的情境:人在迁徙和流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试图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境,并且这种情境足够持久,边缘人很有可能诞生。后来,帕克又进一步强调,边缘人产生的情境,不只是不同的文化情境,而且是一种冲突的文化情境。

帕克的研究焦点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群体,一旦出现冲突,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边缘人,边缘人的人格特点是不稳定的,他们没有一个稳定的角色,始终处在一个变动的过程中,所以边缘人会矛盾彷徨,会犹豫,而关键在于,帕克认为冲突的文化在心灵里混合碰撞,折射出现代文明的过程,所以,边缘人的心灵研究,就是现代文明进程研究非常好的经验领域。帕克研究边缘人,就是为了研究现代文明进程,他认为这个文明进程在边缘人的文化冲突中非常清晰可见。帕克通过研究这些人的日记,清晰发现了边缘的文化冲突,用日记、书信或者历史资料等作为经验材料,通过这些经验材料中人们的生命故事,人们内心展示出的文化冲突,就可以深刻地理解现代文明进程最为波涛汹涌的一面。这就是帕克研究边缘人他最终的目的。研究边缘人之所以是研究现代文明进程,只不过是因为边缘人是现代文明进程最为清晰的样本,这种文化冲突过程表现出的清晰度,使帕克能够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寻找到社会冲突过程的发生、发展和终止。如果我们把这一想法放置于帕克社会学最为核心的“竞争、冲突、适应、同化”这一理论框架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冲突”这一过程对于帕克寻找社会学思想奥秘的关键所在,而边缘人就是非常典型的经验样本,这也是帕克及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试图在社会学理论构建和经验主义研究之间开辟独特的社会学方的意图。

帕克区分了种族和文明。他认为边缘人不是从种族里面诞生的,因为种族是分隔开来的,彼此之间不交往,不交往就不会有文化的激烈碰撞,也不会有边缘人的诞生。所以他在边缘人一文中首先对此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只有文明的进程中才会出现边缘人,所以他一开始就排除了关于边缘人是不是只是关于种族的一种特定的描述。

帕克为此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剧变理论和进化理论,一般认为,我们人性中之所以出现特定的种族文化性格,是因为我们在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中,积累了特定的可适应环境的文化和遗传的特质,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用进化理论解释现有的文化中人的行为。但是帕克认为这是不够的,因为目前有很多文化根本无法用进化理论解释,它是一种剧变,也就是两种文化碰撞到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这只能用剧变理论去解释。

他个人认为,边缘人是从剧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两种文化突然碰撞,这就是为什么他用迁徙这个词,因为通过迁徙,两种陌生的文化才有机会接触并且冲突。如果像种族那般彼此是分隔开的文化,根本没机会碰撞,也就不会出现边缘人,所以迁徙、战争等都是他认为很重要的社会力量,能够产生特定的人格。他把迁徙跟移动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我们空间上的移动未必会改变我们的社会关系,未必会让我们的社会关系断裂,让俗破碎。而迁徙跟移动不一样的是,它往往意味着居住地的变化,家庭纽带的断裂,这就是社会关系的破裂,新的关系的形成过程。这样一来,移动就只是一个地理学事实,我们无法对它进行社会学研究,而迁徙恰恰是体现了研究人的独特之处,因为人性和文化都在迁徙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而不只是空间上地理位置的变化。因此帕克区分了边缘人和陌生人,他认为,边缘人是双重陌生人,他对两种文化群体而言都是陌生人,边缘人是“夹在中间”的双重陌生人,而齐美尔的陌生人就不会有这种“夹在中间”的问题。陌生人进入一个新的文化中,他与这个文化若即若离,他也不愿意融入到这个文化之中,所以他跟这个文化之间是一种陌生关系,陌生人的自我世界不会有文化冲突的困境。陌生人实际上是不愿意融入到现有的新的文化群体和社会群体中,他以一个旁观者、冷漠者的角度去看这个文化群体,而边缘人恰恰不同,他试图融入到两边的文化群体中(自己过去的文化群体和新的文化群体),但是新的文化难以融入,同时又回不到自己过去的文化,因此找不到一种群体和文化认同感,边缘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区别,关键点可能就在这里。

齐美尔的陌生人和帕克的边缘人,都不只是一种人格类型,更是一种社会关系。陌生人不仅仅是指一类人,而是指一种社会互动形式。物理空间接近,社会空间疏远。远与近之间的矛盾关系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互动形式。边缘人不仅仅指一类人,而是指一种社会互动形式。身处于两种冲突的群体和文化之中,分裂的自我和冲突的角色,是边缘人的人格特征。

1937年,帕克的学生斯通奎斯特沿着老师的指引写作了博士论文《边缘人》,斯通奎斯特认为,边缘人是特定社会情境的一种功能。边缘类型出现在每一种重要的种族、混杂群体以及种族混杂中,也几乎出现在每一种文化中。而特定种族之所以很可能出现边缘人群体,是因为种族肤色是身份的一种标签,这种标签导致了群体间的种族歧视,继而减少了社会接触,阻碍了同化的自然进程。边缘人类型通常是那些属于主导群体但同时又在种族上分属于不同子群体的成员。斯通奎斯特认为,种族混杂并不一定会导致不稳定的边缘人人格。

斯通奎斯特进一步指出,边缘人研究与社会人类学家所说的“边缘文化”诸如土著澳利亚人等并没有多关系。因为这些孤立的种族一般表现为稳定的文化,而不是体现出文化冲突。斯通奎斯特进一步指出,边缘文化区域指的是一个区域两种文化重合,处于这一区域的群体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特征。这些边缘区域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文化冲突,如果有文化冲突,就可望找到边缘人。城市中心恰恰体现了鲜明的文化冲突。现代城市是小文化单元构成的马赛克,这些城市中心才真正是文化熔炉。人类学家边缘文化区域的概念不能完全概括文化过程动态的复杂性。

斯通奎斯特认为,每一个社会,但凡拥有独特的文化都会创造独特的人格类型,但是,那些拥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冲突对于边缘人的创造具有决定性影响,它是社会心理学而非文化的性质。相比个体分属于特殊的文化而言,个体身处一个社会群体中作为成员对个体而言是更为重要的,个体所处的群体优先于文化。个体地位遭受阻碍,心理后果是根本的。边缘人在两个或者更多群体中拥有一个不确定的地位,他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格类型,而不必考虑其文化的特殊内容。文化冲突只不过是群体冲突的一种形式,冲突的根源在文化区别。因此,文化冲突和有差别的同化是创造边缘人的基本因素。

斯通奎斯特进一步认为,自我在一个社会过程中形成,自我的社会参照就是社会群体。群体中的角色提供了参照框架。个体因为分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具有不同的角色,其人格类型表现为很多面向。如何整合这些不同或者是冲突的自我,从而获得稳定的性格,就很关键。变化剧烈的社会中,这种自我世界的冲突就导致非常不稳定、不协调的人格。文化的双重性制造了人格的双重性——分裂的自我(a divided self),因此,边缘人不是去适应一个单一的“镜中自我”,而是适应两个或者更多“镜中自我”。

我们可以说,帕克的学生斯通奎斯特在其《边缘人》著作中展示出的概念、思想逻辑,与帕克的社会学思想一脉相承,通过阅读斯通奎斯特的《边缘人》,我们能够看到帕克各种概念和思想的影子,同时,又能看到斯通奎斯特对帕克边缘人的延伸或展开。

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是帕克的另一位学生,他在当选美国社会学协会的时候,就提到这样的观点: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有更的灵活性和更多样化的种族和文化群体之间的联系,我们都处在移动和形成过程中,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文化边界,所有人都是边缘人。”沃斯此言,不是泛化“边缘人”概念,而是深刻地把握了现代文明形成过程中人的变化特征,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边缘人”不只是一群人,而是一种现代文明进程。

边缘人,一方面关系到社会失序研究,一方面关系到社会变革和创造。在失序和创造性的动力机制之中,我们发现,边缘人成为现代社会形成过程的分析核心。失序和创造性,都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显著特点。所以,帕克的边缘人,是一种思考现代社会的思维范式。

运用特定的概念往往背后隐藏着特定的范式。既然边缘人这个概念不只是指代一类人,更是指代一种社会文明过程,那么,研究边缘人如何能够透视社会文明过程?在帕克看来,这个社会文明过程既存在于个体之外客观的群体和社会中,也存在于个体主观心灵世界。作为经验现象的边缘人,可以指代一类可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一类人,譬如可观察到的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和文化冲突,譬如职业冲突、冲突,譬如混血儿、犹太人、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等。作为研究范式的边缘人,则指向一种社会研究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区别于“实体论”,强调“关系论”,因此,在宏观的社会运作层面,区别于“社会结构论”(社会结构作为实体),强调“社会过程论”(社会过程作为关系),在微观的个体自我层面,则区别于具有实体属性的个体心灵和自我,强调在社会互动关系中生成的个体心灵和自我。

作为研究范式的边缘人只是提供了一种研究现代社会过程的构想,在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研究视野中,理论最终需要在经验观察中得到证明,而作为经验现象的边缘人则提供了观察现代社会过程的个体和群体样本。所以,边缘人在帕克的社会研究范式中居于中心地位,这一概念及其思想是帕克广为学界所推崇的对社会学的贡献,这一最显著的贡献同时凝结了帕克思考现代社会过程最为核心的主张。

我们如何想象现代文明过程?帕克认为它是一个社会过程,强调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我们人与人之间新的互动关系,比如说陌生人是一种互动,边缘人是一种互动,就会产生新的人格,新的人格产生新的惯,新的惯产生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新的社会文化结构产生新的稳定的社会关系纽带。所以,如果从边缘人研究视角来看,我们研究现代文明过程的时候,不能用静止的观点,实体论的观点,而应采用一个制作过程(making)的观点。

帕克认为,“社会和构成社会的人都是社会过程的产物。”边缘人就是社会冲突过程的产物。“在边缘人那里,文化冲突相对比较持久,故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人格类型。”如果把个体视为具有某种稳定属性的实体,譬如“理性经济人”,其属性是自私自利的本能,那么,社会就必然变成了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施加外在影响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种独立并且外在于个体的实体力量,个体被动地等待着被社会结构决定和驱动。个体是封闭的实体,社会结构作为各种变量的组合对个体行为施加影响。在这种社会结构范式中,如果要研究个体行为,只需要到社会结构中寻找原因。但是,帕克的社会过程论,强调的是社会参与到个体自我世界中,个体不再是封闭的实体,而是在社会过程中自我发生变化并制作形成中,社会过程中所发生的,也就是个体自我世界所发生的,个体自我世界所发生的,也就是社会过程所发生的,个体与社会就构成了一种交互关系,彼此相互构成,不能把个体和社会作为不同的实体分开研究。社会过程如果要参与到个体自我世界,就要求“自我”这个概念必须既包含个体同时又包含他者、群体、社会。这就是芝加哥学派“自我”理论作出的独特贡献。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探讨的是作为“边缘人”的移民如何通过报刊适应美国社会文化,同时实现移民群体的同化过程。如果说《城市》提供了关于边缘人形成及其对社会秩序影响的社会过程分析,那么,《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则分析边缘人如何通过移民报刊寻找到自我认同并且逐渐与美国社会接触,由此启动冲突、适应和同化过程。

帕克通过对“语言作为社会连接的最后纽带”加以分析,最终指向移民报刊的语言如何构建移民群体团结这一问题。方言和语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母语是人类协作和组织的天然基础。作为语言群体的,而不是种族,在欧洲分裂的过程中获得了独立。语言和文化遗产比政治忠诚更能使外来人口团结一致。当我们仔细观察城市,会发现它是一个由众多小的语言群落和文化领地组成的马赛克。小群落互相分离又在更的都会生活圈相互依存。每一个小群落当然有某种协作或互助团体,很可能是教会,学校,可能是剧场,但最有可能的是报刊。

帕克认为,书面语和口语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彼此分隔的世界,造成了社会的分裂。然而,“无论在美国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差距有多,它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差距要小。”在美国,实际上没有方言,是这个独特之处。帕克认为,智慧藏在语言中,无论是方言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保存移民群体智慧的媒介,移民群体智识的发展依赖于方言的复兴,依赖于阅读惯的培养,这两个目标,都是通过移民报刊实现的,所以,移民报刊提供了移民群体的传统智慧,移民群体通过这种传统智慧适应新环境。征服者切断了语言和文化联系,从而阻碍了被征服者的智力发展。帕克认为,就算是征服者强加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给被征服者,也可能有利于被征服者的智识提升。而被征服者从本地语转化到英语的过程中智识下降,根本原因就是英语从没有被那些被征服者群体完全掌握。

帕克认为语言的复兴、文学的觉醒为本土报刊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把众和现代政治思想联系起来,这在欧洲的知识和政治生活中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欧洲的农村都经历了知识觉醒。语言恢复了意识。意识的觉醒与保存本土语言报刊的斗争相联系,正是通过报刊,文学和语言的复兴才得以发生。

帕克在《边缘人》文章里面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在的城市,所有的人类能量,原始的冲动被释放了,我们处于一个可以观察文明的进程过程。我们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人就是文明人,这就是帕克他认为的新的城市人用理性的利益取代了传统的风俗和惯。城市人的理性利益思维就是货币主导,也是现代文明人的思维,帕克明确表示,理性思维诞生于城市,区别于原始落思维,也区别于乡村传统思维。

帕克的社会学关注城市中飘零的个体如何结成社群,如何形成城市中生存下去的共同记忆。一言以蔽之,社会学的关键在于破解社区何以成为共同体的问题。帕克《城市》这本书强调的就是现代社会如何成为共同体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帕克在《城市》里面一直探究的是,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小的群体内找到自己共同的纽带,让我们不再漂泊。如果找到了,那么我们角色就稳固了,我们的社会群体的自我认知就稳定了,社会就会稳定。

另外帕克在这本书中带来了田野调查的早期探索。关于城市,帕克把它进行了一个区分,帕克使用经济和传播,他认为这两种秩序构成了社会,所以我们研究传播学,帕克的思想是很有用的,因为他把传播作为人类社会构成的一个关键,所以它区分了物质结构与道德秩序,传播是形成道德秩序,竞争则形成一种物质结构。

芝加哥社会学的经验母体就是城市社区。他认为只要在城市里面研究,就能研究社会所有的表现,人性的表现,所有人类的最原始的人性的东西都在城市里面被释放出来,都可以用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它,这就是他研究城市的一个目的。

他研究城市最终可以理解为人类生态学,他认为研究人无非就是研究人性,所以后来帕克的学生休斯、布鲁默等都很清晰地表达了帕克作为人性研究者的深邃洞察力,布鲁默甚至把帕克的思维方式比作达尔文、莎士比亚。我们怎么去研究人性?帕克觉得,用现在这种方法去研究城市的话,是和人类学家做一样的工作,而人类学家却要到远古的落地区去寻找人性,而我们现在只要直接深入到城市就可以做和人类学家一样的工作,而且很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另外帕克特别强调的是,关于城市研究,我们不要去过度关注它的客观结构:建筑物的分布、资源的分配以及职业的分布等,他认为应该关注于人性,我们要到人的脑世界里面去探索,为什么社群是如此分布的?这种城市格的分布表达了我们个体人性。我们如果只研究外在的社会结构,是无法看到社会结构是怎么来的,实际上这些社会结构都是我们人性的表达,人性的主观意义通过城市的各种群体分布得到了一个外在的客观表达,城市的外在特征融合了人性。所以帕克认为一定要探寻城市人的精神。而关于城市人的精神结构怎么探寻,可以通过研究日记访谈,或深入的田野调查与城市谈,成为边缘人,成为陌生人,去观察他,这就涉及到帕克社会学思想所包含的研究方法问题。

关于知识社会学的,关于我们的心灵、知识、自我认知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帕克认为是与外在的社会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的。所以城市的迁徙迁移,空间的变动,都会改变心灵的自我认知,包括自我知识,对社会的理解,社会情境的定义等知识心智。所以他认为那些不迁移不迁徙的人,他的心智与城市人的心智是完全不一样的,而理性的思维,理性的心智是城市人,也就是边缘人的心智,也就是陌生人的心智。

帕克《城市》一书的立足点是什么?他认为我们所有的交往形式都要依赖于特定的区位。虽然我们现在数字时代不需要在空间上有特定的区位,但是有一个虚拟的特定区位肯定仍然是必要的。

如果要回答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就需要社会稳定,社会需要有共识基础,而社会怎么形成共识基础?因为陌生人走到一起必须得定居下来。如果不定居下来,而是时刻在流动的话,不可能形成惯和传统,社会也不可能形成。

实际上帕克的思想总是跟前人经典对话,第一个对话的是亚当·斯密的市场,他认为,市场理性人没办法解释社会,需要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如何形成纽带的共识问题,这就涉及到杜威所说的传播的问题。边缘人,是一种社会冲突状态,无论是群体冲突还是文化冲突,它源于迁徙和流动,这就导致了竞争这一自然进程(亚当·斯密的市场),进入冲突世界(霍布斯的社会),继而在稳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中实现适应(派、职业团体、邻里、社区组织机构等),最终可能通向同化(社会得以形成和稳定,获得共识)。

标签: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帕克 新闻传播



IT百科:

小米手机怎么横屏投影 印度三星手机怎么激活 录像佳能相机怎么样好看


网者头条:

韵达快递为什么派送不送 有钓鱼伞为什么还晒黑 有什么游泳方法 麻将怎么搭乘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