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故事:探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世界的重要方式。每一幅画作背后,都蕴含着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内在世界。从静谧的自然风景到动荡的社会现状,从温馨的家庭场景到抽象的精神体验,画布都成为艺
在博物馆里,正在展出的“艺术为——刘文西艺术展”,让黄土画派画家刘文西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刘文西的画笔下,既有的,也有质朴的农民。他一生践行“艺术为”的信念,用脚步丈量黄土高原上的山梁沟峁,用画笔绘就陕北的精神力量,开宗立派,让人物画呈现新气象。
1933年,刘文西出生于浙江嵊州。小时候,他看母亲描摹刺绣花样,便也跟着画,逐渐培养出绘画的兴趣。中学时,他已经展现绘画天赋。1949年的嵊县刚一解放,嵊县中学就挂出了幅毛像,而这幅画正出自刘文西之手。
1950年,刘文西进入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学。在这里他收获了一本影响他一生的“小册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反复阅读,在上面勾勾画画、密密麻麻写满个人见解和备注,心中逐渐明澈:“‘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弄明白了,就不会走弯路。我当时明确了方向是为服务,道路是和结合,这个信念八年、十年都不够,要坚持一辈子。”
从此,绘画不只是他的个人爱好,而是一项为服务的事业。
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经过五年的专业学,被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
刘文西与陕北的缘分开始于1957年,为了毕业作品采风,刘文西第一次来到陕北。黄土高原、窑洞和豪迈淳朴的陕北,立刻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一天,他在写生时看到一位头绑羊肚手巾、满脸皱纹的牧羊老汉赶着羊群从沟坎上走过,立即想到了曾看过的毛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灵感迸发,创作出《毛和牧羊人》。后来这幅作品刊发在《日报》上。
刘文西《毛和牧羊人》,1957年作。
此后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刘文西曾经100多次深入陕北写生,走遍20多个县区,完成3万多张速写画稿、几百幅陕北历史题材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
1958年,刘文西带着学生到陕北写生,在延安东二十里堡村一住就是五个月。当时5岁的院明第一次成为刘文西的创作对象。此后,每隔几年刘文西就到二十里堡村写生,他的画作记录了院明的成长,二人也成了朋友。院明回忆说,刘文西每次来就找个村民家住下,早上6点多村民下地劳动,他就坐在田边画画,“和人小孩都处成朋友,凡是画过的人他都叫得上名字”。
刘文西《毛到陕北》,1965年作。
刘文西曾说,深入生活就是深入。为了完成《转战陕北》,他探访红军走过的12个县,仅在佳县就待了100多天。他耗费十余年心血创作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画中的上百个人物,个个都有原型。
1997年,刘文西接到为第五套设计毛头像的任务。他在数百张照片中反复揣摩、反复练,设计出毛头像,成为我国印刷量最、使用率的画作。
刘文西正在创作毛肖像画。
“刘文西以严谨的造型和中西融合的笔墨语言塑造了众多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开创了人物画的新高度,”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说,他创立的黄土画派,将人们的视野引向对黄土高原人物与精神世界的关注,对人物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画派的根就深植在广的群众之中。”他带领黄土画派画家到陕北写生40多次,创作了《黄河子孙》等多幅作品。黄土画派逐步确立了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艺术宗旨和“根植黄土画,表现时代出精品”的艺术方向。
作为人物画里程碑式的人物,刘文西的创作被视为教科书。作为教育者,他强调画的传承、实践和创新,推动了画教育教学的发展。
他以创作带动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传统绘画,亲自带学生去敦煌写生;以写生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每年带学生采风写生;强调提升画创作水平使其符合时代审美,不断激励学生追求精品。他始终心系美术教育,年过八旬坐着轮椅也要参加学校的学科,鞭策青年人“好好画画,一直画到最后”。
2019年7月7日,刘文西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刘文西以毕生精力忠实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我们将继续传承好‘艺术为’的育人和创作思想,多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的精品力作。”西安美术学院委李智军说。
记者:蔡馨逸、李华
编辑:李争艳、陈冬书
图片由西安美术学院提供
IT百科:
linux服务器日志怎么看 tplink自适应交换机怎么用 移动光猫天线怎么更换
网者头条:
怎么用原相机调色好看一点 为什么退货不让用圆通 放个星星照片是什么歌 拍照造型怎么摆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