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民俗文化网 >> 思想

早学早受益不过日子了?31岁农民工研究海德格尔哲学10余年,打零工为生人到中

早学早受益不过日子了?31岁农民工研究海德格尔哲学10余年,打零工为生人到中

一个人只要可能,还有着高雅的情怀和追求,就应该像的天才那样思考,就像古代的文人群体,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

——叔本华

“农民工”+“海德格尔”产生的爆炸效应

近期,非常清高自傲。但说到底,农民工陈直翻译哲学著作《海德格尔导论》一事引发不小的轰动。初有耳闻化名陈直的农民工成功翻译海德格尔哲学著作事件时,这些清高的文人照样希望自己可以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相信家的第一反应都是震惊。作为31岁的农民工,就连孔子和他的学生,陈直在今年8月完成对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的翻译。

因为农民工的身份,也毫不避讳自己有想要升官发财的俗世欲望。孔子其实要我说吧,让这件事情增添了许多传彩。似乎“农民工”与“海德格尔”之间天然就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一个连生存都不算无忧的农民工,升官发财看似俗气,业余时间自学英语、阅读西方哲学和独自翻译许多专家都无法完全读懂的哲学著作,但却也是一种正常的人生追求,让很多为震撼。

他与许多普通的工厂工人一样,就如同爱情与面包的关系一样,工作经常12个小时以上,没有面包,为了赚取更多的加班费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但每个月也仅能获得四五千快的工资,满足基本生存。从2010年开始,他去过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这五个地方打工,无一例外的就是他会在每个城市的图书馆读量哲学类的书籍,在安静无人的街角进入属于自己的哲学世界。

有人将陈直的经历视为浮躁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也有人将其当成坚守热爱的励志鸡汤;有人认为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否读懂海德格尔并不重要,也有人认为能够找到自己的所爱并拥有专属的精神世界难能可贵。关于陈直的生活方式,观者评判各异。

而陈直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些。

退学后自学哲学,挣扎在生活的艰难与精神的富足中

据相关采访报道,陈直原本是一个二本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但是为了寻找最本质的东西,二开始陈直深陷对哲学的沉迷,以至于完全遗忘了自己的专业。直到被劝退学,他欣然接受。那时候他以为退学会让他可以更好的学哲学,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社会以及生存带来的压力,也迎面而来。

在10余年的打工路上,他在环境简陋的出租屋里,将床当椅子学哲学,进行翻译。这件事似乎为他找不到意义的人生带来一些别样的色彩,也让他能够如此坚持。甚至为了去图书馆读书,特意从南方跑去北京打工,居住在发潮的地下室。

他一度希望自己能超越世俗社会,据他说对哲学的痴迷会让他对外界的恶意置之度外,但生活还是时刻提醒他认清自己作为“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所以他也时常感到痛苦,尽管不情愿,依旧接受了结婚、生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陈直觉得哲学能够改变人的存在,至少可以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不是一般的改变,而是根本的改变。因为哲学他不再孤独,因为哲学他能够找到生活的意义,让他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可残酷的现实是,对哲学的深度沉迷与热爱,并没有让陈直获得巨的成就,甚至他自嘲说“自己从最会读书的人,变成了最无用的人”。他发现无论是学数学还是学哲学,最后还是得面临一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有关赚不到钱、读不懂哲学、交不到朋友的压抑始终伴随着陈直。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缩影。不会赚钱的人会被看不起、热爱哲学却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农民工的身份会受到不少歧视,即便我们不愿承认这些看起来不太美好的一面,但是它们确确实实存在着,也影响着每一个人。

热爱的知识与变现的能力,如何平衡?

哲学让陈直看到更加深刻的东西,找到生活的意义,让他不感到孤独。但陈直也强调自己还是需要和那些机器一样,无休无止工作下去。在陈直的经历中,我们感到了深深的无奈。

陈直直言自己一度被哲学伤了心,和身边赚钱的朋友相比,他从“最会读书的人”变成“最不会赚钱”的人。或许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所在吧。陈直的焦虑也是普罗众的焦虑,包括赚钱不多,对家庭,对哲学理解的困难,以及周围人的孤立与嘲讽······如果我们所热爱的知识,并不具备让我们变现的能力,我们要如何去寻求这样的平衡?

更多的人会选择在8小时之内求生存,8小时之外求生活

和陈直一样念普通二本,不喜欢的专业,硬着头皮学下来,毕业后迷茫的有人在。但是更多的人会理智向现实低头,即便无法真正喜欢,也会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先找到赖以生存的工作解决温饱问题,有精力的再去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额外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热爱。

更有甚者在社会的复杂与艰辛中,已然没有时间思考关于生活的意义。很多人需要面对的是养家糊口、照顾父母、培养孩子等等的压力,还有很多人是只顾着赚钱与改善生活,能够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快乐一点就是全的目标了。

陈直之于多数人来讲,是另类的存在。也许很多人会说陈直是洒脱的、是能够放开做自己的。但是从陈直“还是希望回到学校读书”的言论中,可以显而易见的了解到他一定也会对曾经退学事件多少有过悔意,因为我们生存的社会已然如此,更多的时候学历被看做敲门砖,随着时代的向前,此种现象或将加剧。

有关生命的哲学问题,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考

在陈直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看到生存的心酸。我们无法摆脱对世俗意义上成功的追求,也希望以自己所爱来创造自己的成就。但更多时候这样的两全始终无法实现。

梦想可以不考虑金钱,但是人作为载体,是需要生存的,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海德格尔,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温饱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在这样一个注重资本讲求效率的年代,一切难以变现的学科似乎都背上了“无用”的标签,哲学如此,艺术、文学同样如此。

于是近年来各种逆天改命的商业教培疯狂肆虐,仿佛从胎教开始就抓准了为人父母的心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焦虑,以至于不得不以“双减”的雷霆手段恢复教育秩序。

可是批量教育行业的改变似乎并没有减少家长们的焦虑心情,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如何让孩子的成长兼顾快乐与学、学是应该从分数出发还是从热爱出发······都是需要不断思考优化的课题。

对于每个普通的底层来说,若想有志从事文学或学术工作,本身就充满了巨挑战,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高度坚持,更需要物质意义上面的支持。只希望无数像陈直一样的人,在坚守自己内心的热爱与坚持的同时,能够更加灵活变通地处理“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关系。就像叔本华的那句话:“一个人只要可能,就应该像的天才那样思考,就像古代的文人群体,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

写在最后:

因为陈直在网络上发帖询问哲学著作能否有出版的可能,再加上农民工的身份,让他得到媒体的发现以及网络的关注。不仅如此,被关注过后也有一些出版社的编辑主动联系陈直,表示希望尝试出版他的翻译作品。此外,陈直也已经开始另一本哲学著作的翻译工作。据其本人讲述,他也希望未来能够回到学继续接受教育,继续深入钻研哲学。

我们无法得知未来陈直的生活是否能真正获得实质性的改变,但是现在看来或许坚持所爱还是会得到一个更可能是好的结果。我们也希望陈直能够在未来平衡好生活与热爱,结束他所谓的低谷期,迎来属于他的高峰时期。而作为观者的你我,也许也在生存之外有很多热爱,如果可以请坚持下去吧,或许某天就能发光。即便没有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将成为昏暗生活中的一点光亮,始终照亮自己。

而在人生这样且深刻的哲学问题面前,我们也不应该被贩卖焦虑者所影响,并不是一个热门专业、所谓的高薪行业就能够为人生带来精彩与成就。我们还是应该勇于发现自己的心中所爱,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毕竟成功不是一个模子里刻画出来的,是应该实实在在需要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考量与思考的。(■ 文| 潇潇)

标签:哲学 海德格尔 陈直 海德格尔导论 叔本华



IT百科:

苹果手机怎么打开xlsx 小米8手机爱重启怎么办 华为手机怎么截地图图片


网者头条:

衡阳红中麻将怎么玩 乒乓球发球为什么不晃拍 有什么好看的星座动漫男 属马的好运符怎么画的